内蒙古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63630|回复: 0

[小说随笔] 做一个正直的人——记作家刘学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4 09: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记作家刘学江

刘学江是一个文人,一个浪漫的人,一个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人。脾性耿直而谦卑。耿直,是其个性而言,遇到不平的事情敢仗义直言、直谏;谦卑,他对朋友、对晚辈、对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文学青年,则和蔼可亲,谦恭礼让,甚或循循善诱。

刘学江,男,19472月生于青岛,青岛37中初中肄业。干过临时工,17岁时就业于青岛化学纤维厂,18岁戍边兰州军区建设兵团,1971年回青,被分配到青岛第二粮库工作。1977年出版处女作长篇小说《戈壁春风》,先后出版小说、散文、诗集17部,至2013年共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类体裁文学作品计400余万字。国家一级作家(正教授级),1989年加入民革。历任青岛市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山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

刘学江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自小养成了自立敢为的个性。初中二年级,因交不起二块五毛钱的学杂费而辍学回家,一个15岁的少年,自己一个人跑到区里,要求管事者给个工作干。三番五次,因其军属家庭的身份,被照顾干临时工修马路,于是家庭就每天多了1.25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一笔不小数目的进项。那时,父亲的月工资不过35块钱。

修了一年多时间的马路,在其17岁的那一年,又因为沾了军属的光,被照顾提前就业,到青岛化纤厂,当了一名化纤工人。

梦想的年代,正处梦想的年龄,更喜浪漫,因为浪漫,梦想着有那么一天,骑着马,弹着冬不拉,喝着歌,徜徉在广袤的草原上。天遂其愿,1965年,西北农建11师到青岛招收戍边青年,刘学江告别父母姐妹,与八百童男、八百童女一路欢歌,一路豪情满怀地来到了凉州(今武威)。

过了近七年的戍边生活,刘学江以身体生病,不能从事重体力的耕作劳动为由,申请病退回青岛,于1971回到青岛,被分配到青岛第二粮库工作。

七年的戍边军垦,刘学江刻骨铭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常常想起大西北,常常“梦里寻她千百度”。沉淀了两年后,他终于坐不住了,1973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戈壁春风》。他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稿,经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经批准,他得以脱产创作。

为了使作品更具说服性和生活感染力,刘学江作品的修改过程中,于1975年又专程回了一趟甘肃,他要亲眼看看这里的变化,寻找那些曾经的影子,激发自己创作上的灵感。仅仅过了四年,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所见所闻令他十分伤感,很多老战友仍然守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然而,这片土地已不是原来的模样,许多土地荒芜了,杂草丛生,而守候在这里的人们也似乎苍老了许多。在内心涌动着一种别样情绪的同时,他也决心要写好这部作品,这是他报答对这片土地和为这片土地付出青春热血的人们的最好献礼。回到青岛后,他埋头修改。两年的时间,在原先一稿的基础上,又三易其稿,长达46万字的《戈壁春风》于1976年底脱稿。1977年,这部凝结了他三年心智和汗水的长篇小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青岛的文学创作史上,此为第二部长篇小说。

看一个人是否有文化,并不在于他读了多少年书,也不在于他的学历有多高。大凡认识刘学江并熟悉他的人生历程的文友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学历不高,但文学功底非常扎实深厚,遣词作句非常规范,驾驭语言能力非常强,其作品中人物个性突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充沛畅达,更兼地方文化、区域特色、风土人情和个性化语言的融合,写西北的就有西北风味,写青岛的就有青岛的性格;《胶澳风云录》是一种风格,《钰儿》有钰儿的品味,而《沉箱》自有工人阶层的风骨,因此就有了作家独特的个性上的艺术魅力。

创作之路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刘学江的创作之路亦如此。《戈壁春风》出版之后,在中国文学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反响强烈,上海文艺出版社商请约稿,要求他写一个以人的思想斗争为主题,以爱情纠葛为主线的宏篇,字数约在120万左右,标题暂定为《爱与仇》。然而,就在作品完成上半部的创作的时候,中国大地风云突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春风化雨,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而来。

政策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变了,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就应当是引领浪潮者。毫无疑问,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那么,半部小说又算什么?尽管那是60多万字。没有思想,没有时代脉搏的东西,即是600万、6000万又能说明什么?只能舍弃!刘学江心下一横,主动商请出版社,放弃《爱与仇》的创作。一位作家要放弃一部已成型的文学作品,其痛苦不亚于一位女性要打掉自己体内即将出生的孩子,然而,如果这个未出生的孩子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残儿,也只能是忍痛割爱。

刘学江很快从《爱与恨》的情感纠葛中挣脱出来,转入城市文学《青岛与德国的故事》的创作,短时间内随即脱稿并付梓出版。继而,又接连创作了以知青支边为主题,以人生为主线的长篇小说《大漠埋着一个梦》,还有以“深挖洞,广积粮”为时代背景的《爱在黑暗中诞生》等。

一口气创作了数个长篇,刘学江就有了要停下来歇一歇的想法。毕竟写长篇太过耗时耗力耗心血了,但是要停不下来也是不可能的,歇一歇总还说得过去。就在他“歇一歇”的时间里,又接连创作出了《三个女红军的故事》《异乡人》《沉箱》和《遥远的荒漠》等几个中篇。其中《三个女红军的故事》由沈阳的《春风》文学杂志刊出后,又印刷成单行本发行;描写西北生活的《异乡人》在《江南文学》(创刊号)头题刊发;《遥远的荒漠》在山东《枊泉》发表后,春风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冥夜》、《看喜》等。至今,刘学江已出版了17本书,发表了400余万字,可说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他说,文学作品不在于你写了多少,而是你写了什么,能否给人以思想启迪。

刘学江崇尚人性,因此其作品也处处彰显着人性和对人性的思索。

在一连出版了数部文学作品后,刘学江脱离了生产一线,成为一名专职作家。1986年,刘学江被调到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88年评定职称,他被评为国家一级作家,工资从每月几十元,一下子涨到了180元。从一个普通工人到正教授级的一级作家,他用自己的辛勤和才智谱写着自己华美而朴实的人生。

青少年时期的刘学江人生的道路十分坎坷,特殊的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他的作品朴实无华,而做人亦是如此。在家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兄弟,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为人善良而正直。生活中的他,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然而却非常勤劳,是一个非常讲究生活质量的人,做饭、做家务,样样都干。

刘学江于1989年加入民革,他忠诚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为青岛民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说:此生要干的事情不会太多了,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比做事情尤为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内蒙古大学论坛 ( 琼ICP备2022007678号 )

GMT+8, 2024-3-29 15:33 , Processed in 0.0645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